全市旅游扶贫工作推进会代表团莅临白马潭景区参观指导
全市旅游扶贫工作推进会代表团莅临白马潭景区参观指导
全市旅游扶贫工作推进会代表团莅临白马潭景区参观指导
全市旅游扶贫工作推进会代表团莅临白马潭景区参观指导
全市旅游扶贫工作推进会代表团莅临白马潭景区参观指导
全市旅游扶贫工作推进会代表团莅临白马潭景区参观指导
天柱山下白马潭——
旅游扶贫,用美丽开启富裕之门
“七山一水二分田,砍树换得油盐钱”,“撑牌一天两三毛,到了腊月愁过年”,昔日白马潭之贫困深度有民谣见证,为众多人所熟知。得益于改革开放和党的富民政策,在“旅游兴县”、“产业富民”等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引下,白马潭乡村旅游开发依托历史文化名山天柱山破冰起航,并在政府主导的招商引资热潮中优化组合,形象重塑,规范经营,崛起发展。
现已跻身为国家4A级旅游区的白马潭景区,先后成功推出竹筏、皮艇漂流、沙滩车、卡丁车、马术骑乘、户外拓展、农家乐餐饮美食等特色旅游项目,10多年累积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接近5亿元。全镇14个行政村3万多人口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户和村民在“风情水吼”蓬勃兴起的乡村旅游开发与发展中直接或间接获益,部分贫困户、贫困人口因此而摆脱贫困,带动和吸引本地及周边其他贫困人群不断加入到旅游扶贫的幸福产业中来。其中白马潭景区为农民提供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100多个,发展本地农家乐20余家,近百户农民(包括扶贫户)从景区租赁的土地中获益,持续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特色种养殖业的兴起以及交通、餐饮、商贸、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关联发展。昔日老、边、穷山区村,一跃成为皖西南生态明珠,热门景点。旅游扶贫,成果显现。
白马潭美丽乡村游的开发与发展,让山水焕发新姿,变“风景”为“钱景”,既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又让农民群众透过“山门”看世界,在长期从事旅游服务接待和与游客互动交往过程中,升华自己,更新观念,拓宽视野、开阔境界,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和绿色发展意识显著增强。 人们自觉地爱护山水、爱护环境,乡风文明日渐形成。
围绕“全域旅游”发展大目标,安徽水吼旅游公司-白马潭景区坚持彰显企业责任,积极参与旅游扶贫。6年来,累计投资8千万元用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每年不定期开展乡村旅游技能培训,连续多年大幅度提高农民筏工师傅保底工资,随时吸纳贫困户留守劳力到景区就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户兴办农家乐旅游餐饮业,持续促进地方特色农业规模化和效益化发展,使富在农家、学在农家、游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乡愁梦想,照进现实,温暖乡村,启示未来。
景区所在乡镇潜山县水吼镇不定期召开乡村旅游创建工作推进会
图为安徽水吼旅游公司白马潭景区 农家旅游从业人员筏工师傅领工资
联合国中评估专家组高度评价安徽白马潭景区10年不懈的旅游扶贫探索与实践
相关解读:所谓旅游扶贫,是指通过扶持有旅游资源的贫困乡村发展旅游产业,带动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村庄环境改观的一种扶贫模式。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通过发展旅游脱贫的村庄不少于1万多个。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是资源优势的融合,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其本质都是为了提升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实施旅游扶贫,务必要遵循科学发展理念,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开发,建立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爱护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形成旅游扶贫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局面,让旅游扶贫成为实现保护生态和加快发展双赢的关键之举。
牛郎织女天仙配,潜河《印象白马潭》
近年来,潜山县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发展战略,夯实“旅游+”和“全县大景区”基础,依托国家5A级风景区天柱山的品牌效应,以“六个精准”走出一条旅游扶贫新路子,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经济转型的新亮点。 其中旅游大镇水吼镇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以白马潭景区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企业10年探索不止步,旅游扶贫见成效,辐射带动沿河两岸成百上千的山区群众参与到旅游扶贫中来,实现了新农村建设和旅游扶贫的同步发展。
马潭村农家手工挂面成为乡村旅游市场紧俏商品
河岸柴火吊罐蒸玉米——游客最喜爱的美食小吃
白马潭景区美丽乡村游—— 节庆旅游场景
白马潭景区美丽乡村游—— 节庆旅游场景
白马潭景区美丽乡村游—— 节庆旅游场景